一個通信連隊在7次軍隊改革中的蛻變

新華社沈陽6月21日電題:一個通信連隊在7次軍隊改革中的蛻變

王天德、杜善國、秦富梁

35歲的穆兆凱是北部戰區某通信團三營八連的三級軍士長。入伍時只有初中學歷的他在連隊干了17年后,不僅修完了本科學歷,拿了3次全軍科技進步獎,目前又有對接軍隊改革的新實踐成果要申報。

從知道“力與速度的關系”到通曉“光的信號通信”,穆兆凱的驚艷轉身是他所在的八連華麗蛻變的一段縮影。

組建44年,經歷7次軍隊改革、6次重組整編、4易名稱,八連一茬茬官兵深抓機遇、錘煉升級,在強軍興軍的歷史洪流中勇立潮頭——

連隊編制盡管縮半,但通信傳輸方式從明線到地纜再到光纜,保障對象從陸軍擴展到諸軍種,保障范圍也從陸地擴展到陸??仗祀?,年均化解各類線路隱患60余處,已連續6年實現通信無阻斷,贏得“利刃尖刀”贊譽。

(小標題)從體能型到智能型

1975年7月,劍指“比例失調和部隊臃腫問題”,中央軍委決定3年內將軍隊減少60萬人。

于這項決議發布前3年才成立的八連前身——沈陽軍區地纜六連,經歷了第一次改革的洗禮。

改革就是要更新換代、力圖精進。兩年后,連隊配備上了巡線車,結束了完全靠人力巡線查線的歷史。

初嘗改革紅利的這個連隊,由此踏上了在改革大潮中靠知識技能升級帶動連隊發展的快車道。老連長馮友山的成長經歷即為印證。

1985年,中央軍委宣布全軍減少員額100萬,11大軍區減為7個。改編為軍區某通信總站五營十四連的八連大興練兵熱潮,戰士馮友山取得原沈陽軍區通信專業比武第一名。

1997年9月,十五大報告宣3年內裁減軍隊員額50萬。次年,連隊通信傳輸方式由原來的明線、地纜向光纜過渡。

1999年,地纜專業權威、已成長為連長的馮友山在部隊改革裁員時想走走不了,因為連隊需要他,改為技術工程師留了下來。

2003年9月,中央軍委宣布3年內軍隊再裁減員額20萬。次年,地纜徹底告別歷史,馮友山主動離開“為改革強軍作貢獻”。

老連長不同歷史節點的走與留,折射著連隊兵員結構的變革,更反映著改革進程下人民軍隊的砥礪前行。

聽著老連長故事成長的大學生列兵覃德坊,曾冒著被地方挖掘機碾壓的危險勇敢護線。學歷較高的他與連隊其他十幾名外線巡線員同樣感到了壓力——隨著軍民融合戰略的深入推進,外線巡線任務在下一步改革中是否保留還是未知。

“盡管有些擔心,但好在我大學學的是機電一體化,連隊的電源專業我很對口,也在消化相關的知識?!瘪路徽f,“內線我也能上”。

4人被原沈陽軍區評為值勤維護先進個人,3人進入原軍區四個百人工程,50多人獲得國家級資格證書……踏準改革的節拍,把改革與建連育人相統一,八連在歷次改革中占據人才高地,實現從體能型向智能型的跨越。

(小標題)從粗放型到集約型

44年來,連隊先后經歷21次裝備換代,下設單位數量由最初的7個減少到4個,人員編制壓縮到一半,而管轄區域更為分散、保障任務更加繁重。

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八連現任連長楊揚說:“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順著‘線’走就‘通’了?!?/p>

多年來,連隊堅持開展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研究,向創新驅動要戰斗力,依托先進裝備強化科技素養,提高單位人員戰斗力,為作戰保障能力增長方式轉變裝上增益放大的“馬達”。

2001年,八連作為第一批由模擬信號向數字信號轉變的換裝部隊,受領全軍固定通信部(分)隊光纜建設現場會任務。

攻關小組迎難而上、全時運轉,僅用1個月就攻克各類技術難題200余個,建立了首個光信號模擬通信數據庫,繪制出完整的設備開通流程圖,成為全軍固定通信臺站建設的先行者。

2009年,連隊創造性采用“設置虛擬號碼轉換增位”“增開信道”等辦法,一舉打破有線、無線、衛星之間的通聯壁壘,實現了野戰通信與固定通信的互聯互通。

研發保障用戶資料查詢系統,自編《光端、程控專業手冊》,革新光端模擬訓練儀、音頻會議匯接機等成果……近年來,連隊先后有40多項創新成果在團隊推廣。

(小標題)從直線型到交互型

5月的一天凌晨,八連某站值機員、下士董鑫正在值班時,突然發現保障范圍內北部戰區某軍種單位軍綜網設備發出故障報警,立刻檢查線路、遂行排障……

不到10分鐘,故障順利排除。當電話打到出情單位進行確認,相關部門人員十分意外,因為他們剛發現故障,正在走申報程序,沒想到八連已經將故障解決了。

“以前是友情援助,現在是主動履職服務?!边B隊工程師樊東介紹,新一輪改革啟動以來,連隊提前進入角色,向保障聯合作戰信息一體化探索發力。

改革就是要破繭化蝶、斷喙成鷹。2015年,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給通信保障提出“聯訓聯?!钡男抡n題。八連官兵迎難而上、全力攻關,僅用半年時間,改造機房20余次,測量數據5000余組,制作數據冊30余份,探索出無線寬帶抗毀重組、衛星隱蔽通信等保障方法,較好地滿足了“一線聯三軍、一鍵通末端”的通保新要求。

從單一直線保障到網絡化交互保障,八連官兵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辦法抓改革,把勁使在刀刃上,使改革成為新質戰斗力的孵化器。如今,新組建的各個臺站攥指成拳,釋放出“1+1〉2”的生機與活力,為保障部隊形成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奮發前行。(完)

收藏
0
有幫助
0
沒幫助
0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