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18:480
加強國際軍事安全合作,走好今日長征路
■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馬可為
10月21日,習主席在紀念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強調,要加強國際軍事安全合作,積極履行同中國國際地位相適應的責任和義務,同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應對全球性安全挑戰,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貢獻。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國際軍事安全合作,是國與國之間加強聯系,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威脅,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的重要一環。隨著國家實力的增長和海外利益的拓展,積極開展對外軍事安全合作,成為實現強國強軍夢、走好今日長征路的必然選擇。
近些年來,我國對外軍事安全合作蹄疾步穩、全面推進,在國際維和、聯合軍演、交流訪問和參與國際救災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1990年,我國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遣了5名軍事觀察員,開啟了我軍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序幕。截至目前,我軍先后參加了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3.1萬余人次。中國軍隊現有近3000名官兵在聯合國9個任務區執行維和任務,包括工兵、醫療、運輸、警衛、步兵等15支維和分隊及100余名參謀軍官和軍事觀察員。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建設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今年10月11日,我軍赴南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維和的直升機分隊配套裝備物資從天津港啟運,標志著我軍首支維和直升機分隊已正式開始部署。我軍履行聯合國維和使命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能力進一步提升,充分展示了我國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我軍還積極參與印度洋海嘯、巴基斯坦地震、印尼地震、海地地震和尼泊爾地震等國際救災行動,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軍隊過硬的業務素質和良好的精神風貌。
同時,我國堅持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安全觀,全方位發展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軍事關系,推進務實性軍事合作,加強防務領域對話、交流與合作,增進互信、防范風險、管控危機,推動建立有利于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的安全和合作新架構。2002年至今,我國已與30余個國家舉行了數十場雙邊或多邊聯合訓練與軍事演習,我軍通過中俄“海上聯合”演習、“和平使命”上海合作組織聯合反恐軍事演習以及參與“環太平洋”多國海上聯合軍演等,加強了與外軍的交流和相互了解。近年來,我軍還開放部分敏感軍事設施,邀請外軍代表團參觀原第二炮兵司令部、陸軍裝甲部隊、空軍基地、海軍基地、軍事院校等重要軍事單位,我軍首艘航母遼寧艦、潛艇部隊等也接待了外軍要員參訪。今年1月,伴隨著中央軍委機關的調整組建,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正式成立,體現了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對加強國際軍事安全合作的重視,為今后持續拓展軍事安全合作空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聯馬團運轉投送部副主任邁克爾·多恩中校為我維和官兵授勛。(資料圖)
加強國際軍事安全合作,既有助于鞏固國防,穩定周邊,為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營造良好的國際安全環境,也使得我國在維護國家利益特別是日漸擴大的海外利益時有了更加靈活、豐富的手段,國家安全利益、發展利益獲得更加堅實的保障。同時,不斷拓展的國際軍事安全合作,對促進我軍戰斗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通過高層互訪、聯演聯訓、合作護航、并肩維和、同場競技以及攜手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我軍在與外軍的近距離接觸和交往中開闊了訓練與作戰思路,汲取了有益的經驗,在互通有無中增長了能力,同時也展現了自身的良好素質和精神風貌,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和實力,有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盡管成績不凡,但我國的對外軍事安全合作仍面臨著一次新的長征,尚有許多工作需要抓緊時間向前推進。其中,尤需進一步拓寬軍事安全合作領域,不斷增進與周邊國家和世界主要大國的戰略互信,提升軍事安全合作的水平。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交織,國際恐怖主義、跨國有組織犯罪等威脅在網絡時代進一步加劇,軍事斗爭形式已經悄然改變,應著力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和軍事互信機制,使合作領域向海洋、太空、網絡、電磁等空間拓展。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駐海外機構和人員的人身安全和資產安全保護機制,為維護我國海外發展利益提供堅實保證。近年來,我國駐海外企業員工遭遇恐怖襲擊、綁架勒索,多名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官兵血灑他鄉,進一步增強駐海外人員人身安全保衛措施,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犧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都離不開國際軍事安全合作的推進和拓展。
加強國際軍事安全合作,盡管只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新長征中的一小步,卻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互聯互通的世界中,單打獨斗、閉門造車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不斷地以求索的眼光觀察世界、關注先進、汲取經驗,才能在新長征途中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最終到達夢想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