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擁有一個高度集權化的軍事體系,它是建立在君主控制最高軍事指揮權基礎之上的。為了方便君主對軍隊的管理,自然需要建立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結構嚴密的軍事管理體制和軍事編制體系,按照一定的層次進行統一指揮。
一、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什么要有一套嚴密的軍事編制體系
歷代王朝都有一支龐大的軍隊,而且越到后來規模越大。從商朝開始說起,據史書記載,當時就有“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再加上他所聯合的“九夷之師”,攻夏時約有3萬余眾。商王朝常備軍有6師,每師約萬人,戰爭時還可以動員和調動諸侯的軍隊,所以商紂在抵抗周武王進攻時,能夠發兵17萬周武王伐紂時動員的軍隊是“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
西周天子也轄有“六師”,在成周還有“八師”,依照《周禮》的編制,其常備軍應該有175000人。春秋初期還保持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的制度,隨著兼并戰爭規模的擴大,各國紛紛擴軍,首先晉國設置六軍,以后各大國都擁有兵車數千乘,乃至萬乘。
戰國七雄均有帶甲之士數十萬,其中魏國有“武力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斯徒十萬”,算是中等大國,而楚國和秦國都有帶甲之士百余萬。軍隊人數增加,戰爭頻繁,春秋戰國見于史冊的戰爭就有398次之多。戰爭規模也逐漸擴大,比如歷史上兇名赫赫的“殺神”白起于公元前260年坑殺趙卒40萬,斬首5萬。
直到后來秦王嬴政一統六國建立秦王朝,便開始收集冶煉天下兵器,鑄造了銅人12座,以確保江山永固,但其所設常備軍都已經達到百萬之眾。自此以后,即使在隋、唐、宋升平之時也都保留常備軍百余萬。明代京軍有20余萬,分布全國各地的衛所軍有270余萬。
清代八旗兵額20萬,綠營兵額60余萬,清末編練的新軍也有五六十萬。這些僅是中央直屬的軍隊,而郡縣“民壯”和“鄉兵”等尚未計算在內。如遇有戰爭,便大量征兵,軍隊數目猛增,“蓋有夫皆兵也”。隋煬帝征伐高麗,一次用兵就達100多萬人,加上卒徒轉運,這次戰爭竟動員了300余萬人。要統率和指揮這樣規模龐大的軍隊,就必須制定一定的編制,以適應各種規模戰事的需要,為了便于層層控制,更是要集中統一指揮。
二、各朝代的大概的軍事編制是怎么樣的
傳說夏代天子有六軍,軍下有旅,一旅之眾約500人。商代的王有三師,分左、中、右,最基層的編制是“什”,即10人1組。自周秦以來,居民長期實行“什伍之制”,以連坐的形式將居民編組起來,對人民進行管理和約束。這種居民組織與軍隊組織是密切結合的,所以軍隊的基礎編制也常從“什伍”開始,并以什伍為進位,遞次擴大到四五百人為一基本單位。在實行過程中,什伍相保,什長以上至統兵將帥都要相保,實行連保連坐,用以維持軍隊紀律和戰斗力。
這種基層編制對于管理和指揮都是比較有效的,因此在歷代王朝的軍隊編制內都大體沿襲保持。至于基層以上的編制,各代則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整編?;鶎泳幹频南鄬Ψ€定,便于軍隊調動和大兵團的組建。如隋煬帝親征高麗,百余萬眾分成前后兩行。前行分為24軍,軍設大將、亞將,統領騎兵40隊,步兵80隊,每隊100人;騎兵10隊為團,步兵20隊為團,設偏將統領?!白钕纫魂犠唏R大噪,沖突敵陣。得利,則諸隊齊進;若未利,引退,第二隊繼之”。以隊為基本作戰單位,而各有節制,在對宋的戰爭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宋以后的基層編制也相對穩定,以營、千戶所為單位,編員在300人~1000人之間,特別的軍隊也可以擴大縮小。明清的營規模較大,如明代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號稱三大營,實際是軍的編制,其營下分營、部、司、局、旗和隊,有編員2699人。三大營各轄10營,但各營編制人數有差別。
近代以來的湘、淮軍也以營為基本單位,足500人者稱大營,不足500人的稱小營;其水師營為400余人,以槳、櫓、舵工和炮手組成;水師后來分成副將營、參將營和游擊營三等;湘軍后期組成的騎兵營有官勇292人,配馬292匹。清末新軍的基本編制也是營,營下轄步隊馬隊、橋梁司隊、地壘司隊、地雷司隊、修械司隊、測繪司隊、電雷司隊、電報司隊,編制開始適應近代戰爭裝備。新軍以鎮為戰略基本單位,其下有協、標、營、隊、排、棚等作戰單位,基本編員有官兵12512人。
清代以前,只有水師,沒有海軍,從同治元年(1862年)才開始籌建海軍,由南、北洋大臣分管海軍,到光緒元年(1875年),海軍初步建成,北洋軍艦有14艘,南洋軍艦17艘,福建軍艦11艘。光緒十一年(1885年),總理海軍門成立,僅將北洋海軍建立成軍,南洋、閩粵方面因艦船缺少,未能成軍。
北洋海軍在山東威海建立提督衙門,而在中日甲午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此后陸續拼湊了巡洋艦隊、長江艦隊,其最大噸位的巡洋艦3400噸,最小噸位的魚雷艇62噸,分別是德、日、英制造的,國產的也有8艘,則是木質或鐵木結合的。清朝滅亡前,海軍已經有了艦隊、港口、船塢廠及各種類型的學堂,形成了獨立的體系。
三、古代的各類兵種的配置,以及其演變的過程
兵種配置有兩個影響因素,最直觀的就是軍事需要,而根本原因則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發展的情況。
一般來說,早期國家的兵種多以車兵和步兵組成,兵器是以一些貴金屬戈矛和弓弩為主,還有一些石制的兵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車兵和帶甲士卒成為作戰主力,圍繞著戰車出現了甲士、馬、射等兵種。一輛戰車大概包括4匹馬,甲士3名,左持弓,右持戈矛,御者居中,并配備有預備甲士以接替陣亡者,故“兵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除作戰的甲士之外,還有負責供應和輔助的步兵,在必要時也能夠參與作戰。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戰爭規模的擴大,戰斗方式也日趨復雜化。在戰國時期,步兵和機動力較強的騎兵成為主要作戰的兵種,兵器則漸漸改用鐵和鋼來制造,軍隊的后勤供應也成為當時勝負的關鍵?!扒Ю镳伡Z,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軍事與政治、經濟的關系越來越為當時統治者所重視。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軍事家不斷涌現出來,并各自總結出指導作戰的規律。諸如我國著名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等軍事著作的出現,其中很大一部分原理和原則,至今仍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秦漢時期的軍隊規模更大,在兵種上則多以步兵騎兵、車兵、輜重后勤兵混合編組,根據作戰地形,有時還配合一些山地兵和水兵,在“平地用輕車,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樓船”的原則下,幾個兵種按輕裝和重裝組合,配備使用弓弩兵。在較大的軍團采用多兵種的編組,
在小團隊中采用輕重混合編組,這是當時作戰最有效的編組方式。
魏晉以后,為適應內地作戰需要,建立了一些特殊兵種,諸如工兵、攻堅兵,以及經過專門訓練才能掌握的連弩車、撞車、拋石車等武器的特種兵。在冷兵器作戰中,機動性最強的騎兵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出現用以沖鋒陷陣的鐵甲騎兵團隊,加以黑云都、攔子馬、鐵浮圖等稱呼,人馬帶甲的“鐵騎”被廣泛應用到戰場上。因此,馬匹成為當時重要的軍備。
自宋代以后,使用火器的軍隊作為特殊兵種,在與其他兵種配合作戰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火器則漸漸編入軍隊。宋元時期,專門建立了以使用火器為主的“炮兵”,元代的“紅衣大炮”與蒙古鐵騎兵相配合,曾經使歐亞大陸為之震撼。
明清時期是處在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時代,火器已經成為當時重要武器,因此出現以火器裝備為主的特種團隊。如明代京軍三大營中的神機營、清代禁旅八旗軍中的火器營、虎槍營等,都是用槍炮裝備起來的軍隊?!懊髦帽?、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在明中葉以后,已經把火器普遍裝備到各地軍隊。只不過,統治者對先進武器又用又怕,“恐傳習漏泄,敕止之”,因而限制了軍隊裝備的發展。直到鴉片戰爭時,大刀長矛加騎兵仍是清軍主要作戰兵種,這與統治者“利器不可示人”,害怕先進武器為對手所有轉而威脅到自統治的心態有關。
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湘軍、淮軍不斷發展,洋槍洋炮漸漸裝備到軍隊中,出現洋槍隊、開花炮隊等特殊兵種。在編練新軍時,洋槍洋炮已經成為主要作戰武器,步、騎、炮、工程、重等兵種也開始混合編軍,從編制到裝備也有協調配合,但武器基本上從外國進口,自己制造也規格不一,很難達到諸兵種協調作戰。
陸軍說完,看看水上作戰的方面。
魏晉南北朝至宋金時期,大規模的戰爭多在長江一帶進行,這在客觀上促進水軍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水軍舟船就有艨艟、樓船、飛云、蓋海、青龍、赤龍等名號眾多、規制不一的戰船,大者可載八九百人,不僅用于內海流域,而且還游弋于遼闊的海域。南宋為防止金軍南下,大力發展水軍,創制了大車船,船有兩三層樓高,長90余米,兩側裝有腳踏輪作為推動器,行駛快速,可載七八百人,稱之為“輪船”,裝備了管形火器,以“火炮之法”和“火箭環射”等戰術配合輪船作戰,在當時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曾數次組織大規模船隊遠征日本和爪哇,明代也有鄭和下西洋的大船隊出海貿易揚威。然而,明代中葉以后,對倭寇采取消極防御,清代也長期實行海禁,水師主要用于內海、內河,平時只負責巡查治安。從《明史·兵志》所載海舟之制,以及鴉片戰爭以前的舟船之制來看,主要兵船的裝載量僅限于百余人,武器裝備也僅限于小口徑線燃前膛炮,航程和殺傷力都有限,已經不適應大規模海戰的需要,更談不上抵御外辱。
鴉片戰爭之后,清王朝開始購買一些外國鐵甲艦船來裝備水師,并且成立造船廠,以期防御日益喪失的海域,但在中法、中日戰爭中,水師屢遭敗績,大部分艦船沉沒于海底。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備新海軍,1910年成立了海軍部,設軍制、軍政、軍學等7司及主計處,分轄23科,將水師學堂和造船廠等撥歸海軍部統轄,但沒有什么起色,清王朝便滅亡了。
四、總結:
其實縱觀中國的歷史來看,無論是軍事編制還是兵種劃分都是有著一定的科學性的,當時中國的也有著很強大的軍事實力,但距我們最近的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國力衰微,給我們留下更加深刻的恥辱的烙印,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就需要他從一而終的努力。對于國恥,我們絕對不能忘記。國家的強大需要國防的保證。這次閱兵式上,祖國的利劍出鞘,便是我們腰板挺直的倚仗,讓人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