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由阿里研究院主辦的“遠見2046——第二屆新經濟智庫大會”在北京舉行,波士頓咨詢(BCG)現場發布題為《邁向2035,4億數字經濟就業未來》的報告。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在場詳細解讀了數字經濟特征。

根據這份報告,隨著技術的發展,經濟進入數字經濟時代。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規模近16萬億,總就業容量4.15億。
其中,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近16萬億美元,就業容量將達到4.15億,包括新零售板塊以及服務、物流、云計算等在內的整個阿里新經濟生態體系將創造超1億的就業。
數字經濟其實早已不是一個新概念。高紅冰認為,目前,數字經濟已經進入2.0時代。
高紅冰稱,數字經濟1.0在傳統工業經濟價值上不斷使用ERP、CRM,幫助企業和政府各個組織提高效能,以數字化為驅動。而數字經濟2.0是以數據化為驅動。IT技術已經變成一個基礎設施,云網端上又形成各種各樣的數據,今天數據在整個經濟活動當中變成主要要素,價值會超過石油,會超過土地,會在用數據價值定義土地價值,定義使用價格。
高紅冰定義的數字經濟2.0時代,是互聯網把整個計算資源,社會資源,廣泛分布到整個網絡應用末梢,使得個體在當中崛起的時代。他舉例稱,在出行行業里面,工業經濟出租車公司共有200萬出租車司機,今天以滴滴披露出來的數據,注冊司機已經超過1500萬。
快遞物流方面,郵政時代達到10億件次已經觸頂,今天看到整個電商包裹達到300億,互聯網分布式計算讓整個商業組織形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金融領域銀行卡支付,形成交易峰值就是1.5萬筆每秒,雙11的時候12萬比每秒,每年都在刷新這個記錄。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告別公司,擁抱平臺的階段”,高紅冰稱。目前,大量互聯網公司形成了平臺經濟體,第一類是純粹原生互聯網平臺經濟體,基本上提供數字內容,進行數字貿易。另外一類,像滴滴、淘寶把這樣一個比特網絡跟實物經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經濟體。
數字經濟平臺的能力在現實中早已有所展現,而這種力量阿里展露的最為明顯。2016年3月,阿里曾披露,零售平臺年度商品交易額超越3萬億,每天在線商品超過10億件,淘寶誕生了500多個原創服飾品牌,500多個運動品牌,上千個獨立家居品牌,6000多個創客項目,200多個正在孵化的原創IP。
通過阿里平臺成長起來的牌韓都衣舍,目前已經成長為山東濟南當地增幅最快的企業之一。目前,韓都衣舍從創業之初6、7人發展到今天的1700多人,如果按照未來10年運營1000個品牌規劃,人才需求直線上升將需要6000到8000人。
除了直接帶動就業,韓都衣舍在全國擁有200多家服裝生產供應商,面料、輔料供應商達到上千家,韓都衣舍間接拉動了供應鏈就業及物流行業的就業共約5萬多人。
同樣享受數字經濟平臺紅利的還有七格格、妖精的口袋、老板電器、廣東駱駝等淘品牌或者傳統產業公司。
然而這只是目前數字經濟帶來的改變之一。波士頓咨詢在報告中也提出,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繼續發展,將徹底改變經濟和就業結構。到2035年,以阿里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將最終進化成何種形態,可能依然還在想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