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棉959 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
如果你發現哥們兒兩天連續睡了兩個素不相識的姑娘,而你認識他女朋友——你會不會告訴他女朋友?
如果幫你找了工作、讓你寄宿在家的哥們兒,以讓你丟掉工作、把你趕出家門為威脅,讓你跟喜歡的女孩分手——你會不會騙哥們兒你們分手了?
如果媽媽裝病,讓你跟女朋友暫停聯系——你會不會跟媽媽串通,向女朋友施加道德壓力?
也許這幾個問題還不是很難回答。但是……
如果你哥們兒下個月就要結婚了,你覺得他結了婚就會改的,不忍心看他的女朋友現在受傷呢?
如果你復讀了三年才考到北京,你真的很想留在北京呢?
如果媽媽已經賣掉了老家的房子,就“為了你好”呢?
在這些情況下,我們還能毫不猶豫地說真話嗎?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誠實,不要撒謊;我們長大了,依然這樣教育小朋友,但我們自己呢?
01撒謊,可能是每個人生活中逃不過的一部分
撒謊太普遍了。小到“中午不去食堂沒法給你帶飯了”,大到“親愛的我跟她真的沒什么關系”,人們平均每天至少會說一到兩次謊話[1]。
為什么要撒這些謊?多數情況下,我們當然是為了自己考慮,得到獎勵、逃避懲罰、裝作高尚,在生活的舞臺劇里,我們用謊言給自己粉飾。
不過我們也會為別人考慮而撒謊,擔心哥們兒未婚妻受傷而隱瞞哥們兒出軌的事實,擔心下屬受打擊而違心夸贊他的工作成果,擔心真實病情讓老人承受不住而不告訴他實情……這樣的謊言相對善意,大概占我們撒謊總數的20%左右。
女孩子們最會為女孩子考慮,有關性別組合的分析表明:女性之間交往時傾向于彼此認可、和睦相處,更看重對方的感受而不是事實,所以女孩子們交往時所說的“你今天的口紅色號真適合你”“你這件衣服真顯氣質”,可能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出于為對方考慮的謊言,這種謊言能占到她們相處時謊言的一半左右,可比男孩子們會說多了。
02善意的謊言是情商的體現?不一定,它們還會拉低你的情商
我們的社會總是對帶有“善意”二字的東西抱有曖昧的態度。
我們知道,撒謊是不好的,那“善意”撒謊呢?當一件本來為人不齒的事情冠以“他都是為了你好”的名號,譴責它的利齒下口前都得猶豫一會,甚至有人會反過來歌頌它,認為善意撒謊是情商高的人才會做的事。
《半個喜劇》中的孫同就是這樣的,他擔心高璐受傷,鄭多多做的荒唐事再多他都幫忙掩護。撞破了他與鄭多多爭吵的公司經理反而因此高看孫同一眼,認為他“能忍”、情商高、前途不可限量。
在心理學的定義下,情商跟生活中人們所說的圓滑、人情世故有所不同,指的是我們解讀他人情緒的能力有多高,但這一能力也的確與人情世故相關,因為如果我們能準確地解讀和回應他人的情緒,那我們就能做出更多支持別人、富有同情心的行為,這些行為能拉近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所以,情商在建立強大人際關系網絡時,的確非常重要。
然而心理學研究發現,無論是否出于善意,撒謊、欺騙這樣的行為,都會影響我們的“情商”[2]。
如果讓一名實驗參與者編造一個關于找工作的故事來取悅別人,哪怕這個虛假的故事無傷大雅、出于善意,比起講述真實故事的參與者,編故事的參與者對搭檔的情緒判斷也會更不準確。
另一個有趣的結果是,在另一個實驗游戲中作弊的參與者,會覺得別人更沒有人情味,也許作弊者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拉開與別人的距離、來讓自己“良心更好受”,使自己在接下來繼續作弊時心安一些。
總之,即使是很小的不誠實行為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其連鎖反應可能會破壞我們人性的基本基石:社會聯系。
在醫院里,孫同同意了媽媽的提議,對她裝病裝作不知,來蒙騙莫默,誰知莫默在護士那聽說了真相,兩人的關系就此斷裂。
03父母扯的謊,能影響孩子很久
孫同的媽媽也是讓孫同撒謊的重要催化劑。她裝病,教唆串通兒子與莫默假分手,口口聲聲都帶著“我還不是為了你好”……后來看到孫同媽媽出場的鏡頭,我甚至能聽到我所在的那一場觀眾們的嘆氣和咬牙聲。
誰能想到,教育小朋友不要撒謊的父母們,卻沒少用撒謊來管教孩子。
“你聽話的話,明天醒來就能進入米奇妙妙屋啦”“如果你不聽話,晚上就會有大灰狼來咬你”……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而撒謊的行為,被稱為教養撒謊(parental lying)。
但孩子并不是這么好糊弄的,在跟教養撒謊斗智斗勇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也可能會撒更多的謊,因為他們發現他們的榜樣——父母——就是這樣做的,于是通過觀察學會了撒更多的謊;而喜歡撒謊的孩子,長大后會有更多的情緒和行為問題,表現得更自私、更沖動[3]。
說了一個謊,影響自己、影響孩子;說了一個謊,就需要許多謊言來幫忙掩飾;說了一個謊,也許暫時能得到好處,但要在今后的許多天甚至許多年里擔驚受怕。哪怕出于善意,被蒙蔽者也許并不這么以為。
影片開頭,得知自己被騙的莫默問孫同“你為什么不早告訴我”;電影的最后,婚禮正式開始前,知曉了一切真相的高璐也問:“你為什么不早告訴我?”
如莫默所說,“撒謊就是埋雷”。祝大家與世界的相處都是信任,沒有雷區。
學堂君:無論出于何種動機,謊言就是謊言。在被欺騙者得知真相的那一刻,信任的基石都會動搖。并且在學堂君看來,很大一部分說是為對方考慮的“善意”謊言,不過出于傲慢——他們覺得對方沒有能力承受事實,并且自己能夠一直隱瞞下去。
還有,女生之間的夸贊(“口紅色號很適合你”“你穿這衣服真有氣質”)可不是善意的謊言,那是彼此心知肚明的商業互吹?。
——The End——
參考文獻
[1] DePaulo, B. M., Kashy, D. A., Kirkendol, S. E., Wyer, M. M. & Epstein, J. A. (1996). Lying in everyday lif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0(5), 979-995.[2] Lee, J. J., Hardin, A. E., Parmar, B., & Gino, F. (2019). The interpersonal costs of dishonesty: How dishonest behavior reduces individuals ability to read others emo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48(9),[3] Setoh, P. Zhao, S., Santos, R., Heyman, G. D., & Lee, K. (In press). Parenting by lying in childhood is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 adulthoo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作者簡介:木棉959,京師心理大學堂主編。微信公眾號: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京師心理大學堂,北師大心理學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國最專業的心理學科普平臺”的項目定位,努力將北師大心理學百年積淀奉獻于社會,凝聚師生力量傳播科學知識,讓心理學走進千家萬戶。
排版:小鯨魚,林潔愉
用戶在壹心理上發表的全部原創內容(包括但不僅限于回答、文章和評論),著作權均歸用戶本人所有。獨家文章轉載,請聯系郵箱:content@xinli001.com。